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资治通鉴>那些道儿> 第二十一章:巫蛊之祸:汉武帝心中永远的痛 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巫蛊之祸:汉武帝心中永远的痛 下(2 / 2)

起初汉朝的符节是红色的,太子不知道从那里也弄了写红色的假的符节,所以汉武帝为了区分,在自己发的符节改加上黄缨进行区分。太子还不知道,来到北军南门,召出北军指挥任安,给他符节让他发兵。任安是个滑头,想要坐观太子和武帝之间的成败,所以不敢和捉拿太子,接受符节以后逃回营中闭门不出。后来太子兵败后,汉武帝还是把这个耍小聪明的任安给杀了。

这下太子用假武帝的指令来革命的计划彻底破产,他只能强行武装了几万市民来和丞相刘屈牦的正规军对垒。太子和他的宾客毕竟是被江充逼反的,心中还是有一股豪气在,居然和刘屈牦激战了五天,在死亡数万人以后,太子兵败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逃出了南门。卫皇后自杀,石德、张光被捕后被灭族。太子的众门客,曾经出入宫门的一律处死;跟随发兵谋反的,一律灭族。这里我要再次为石德说句公道话,虽然他的政治手段和智谋一般,但是他绝不是像司马光所说的不负责任,胆小怕死的人;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学生、为了太子可以放手一搏,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人,他至少是个大丈夫、男子汉。

【归来忘思】

太子逃出长安,向东逃到湖县的一个百姓家。这家人虽然贫寒,但是同情太子的遭遇,通过卖草鞋来奉养太子父子。太子有个故友,在湖县,听说很富有,太子就派人去找,于是消息泄露。地方官围捕太子,太子自知难以逃脱,就自缢身亡。收留太子的主人也是条汉子,他同情太子的遭遇,和搜捕太子的人格斗而死,太子的两个儿子也一同遇害。

在太子自杀之前,汉武帝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巫蛊事件中的错误,想要赦免太子,但是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惨剧已经无法避免。

经过后来的调查,汉武帝终于意识到以巫蛊害人罪相告的,大部分都不是事实。汉武帝深知太子是因为江充的逼迫,惶恐不安,才起兵诛杀江充,并没有一开始就要准备谋反的目的。正好这时候有个叫田千秋的汉高祖祭庙的守卫郎官,意识到武帝可能要为太子平反,就上奏说:“有个白发老汉托梦给我,让我跟您说。子弄夫兵,应该受鞭打,天子的儿子误杀人是没有罪的。”

这个田千秋绝对是千秋难得一见的马屁人才,他知道汉武帝想要赦免故太子,又找不到合适的台阶下,于是冒充汉高祖刘邦托梦,给汉武帝上书。汉武帝豁然醒悟,他召见田千秋说:“我们父子的事情一般外人很难插言,既然你是高祖皇帝的神灵派来的,那我听你的,赦免太子,我还要再封你个大官。”于是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汉武帝时期大鸿胪是九卿之一的正部级干部,相当于外交部长的职务),并开始了血腥的平反工作。首先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接着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上。最倒霉的是曾经因为在湖县追捕太子,并逼死太子父子三人有功而得到升迁的北地太守,也被满门抄斩,这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福祸无常啊。

汉武帝怜惜太子无辜遭害,便特地修了一座思子宫,还在湖县修了一座归来忘思台,来纪念太子,天下人为之动容。

【登贤博望】

关于太子之死,司马光先生的评价却非常古怪,可能是他为了说明父亲对儿子教育的重要性,他没有怪汉武帝因为迷信而导致的巫蛊之祸,反而怪起来汉武帝的教育方式。

因为在太子读书的时候,汉武帝专门为太子建了一座博望苑,顺从太子的喜好,让太子自己结交宾客。个人认为从“博望苑”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太子的些许期许。博望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广博观望”,就是希望太子可以广交人才,观望贤人。还有一个说法,这个博望是个地名,是今天安徽当涂西南的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由于他们两座山头隔江相对,所以在古代还被称为是天门山,历来为攻守要地。总之,汉武帝给太子的迎宾的书苑取名博望苑,是希望太子结交各路贤人,有如同天门山一样开阔的胸襟。

但是司马光却说,由于汉武帝放开让太子自己结交宾客,所以太子的门客很多都是一些三教九流的异端学说人士,不是正统的儒者,(《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宾客多以异端进者。”),是这些人导致了太子的悲剧。

司马光的意思是,历来明君教养太子,是为他选择正派敦厚、人品优良的正人君子作为老师和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让他们慢慢互相熏陶,这样才能保证太子的起居都符合正道。如果让太子自己结交的话,顺从他的个人意识,那么他很容易会结交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所以没有好结果。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司马光为什么之前把石德描述成十足的小人说了,实际他把硬太子悲剧的屎盆子扣在这个太子少傅头上,就是为了迁出这一段道理。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这个编年体的史书,他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最高统治者,或者说他的目的是为了说教。从理论上来说,他的道理完全正确,我们必须要牢记。父母的确对于儿子的教育和交友的环境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儒家历来推崇“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的核心意愿。只不过他把太子刘据作为反面典型却实在是有些冤枉刘据,要知道汉武帝之所以不喜欢刘据就是因为刘据儒家书券气太重,没有自己的雄才伟略啊。个人认为恰恰相反,太子的悲剧是,他结交的都是像少傅石德这样愚忠的腐儒,却没有结交到真正有谋略的爪牙之士。所以才会被江充一步步逼反,最终把自己也逼死了。

还好后世的人对这个事件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大部分人还是把这个悲剧的责任算到了汉武帝头上:

唐白居易的评价最具有典型意义,他在《思子台有感二首》写到:“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