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资治通鉴>那些道儿> 第十章:管理至高无上的法宝 — 信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管理至高无上的法宝 — 信誉(1 / 2)

第十章:管理至高无上的法宝—信誉

(信誉是法家留给儒家的宝贵遗产吗?)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是不是就会想到说这个有太简单了吧,再土的广告语都会说:“牌子老,信誉好,童叟无欺。”

说实在的这个理论就是这么简单明了,这一节的道理也很容易,大家都懂,可是当我们闭上眼睛想一下:“信誉,我做到了多少呢?”是不是你我都会觉得背上有丝丝的凉意?

好吧我们先从司马老叔叔提到的四个关于信誉的故事说起:

一.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内容根据《史记?刺客列传》和《史记?齐太公世家》,司马光的前辈司马迁很纠结,一件事情把他非得分这个人几句、那个人几句的,想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必须把相关所有人的传记都看一下,到处找。而他之后的正史基本上也是传记体,都得跟着老人家们转,伤不起啊。《资治通鉴》这样的编年体比较容易,按照顺序看就好了,不过像全面了解一个人就得前后翻,总之都是麻烦。)

齐桓公在当了齐国的国君以后,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治理国家,开发商业流动、利用齐国沿海的渔业和盐业的优势,使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齐桓公一心想要使齐国称霸诸侯国,在轻松灭掉小小的郯国以后,齐桓公准备迈出他称霸中原的第一步:攻打临近的鲁国。

在齐桓公五年的时候,齐军又出兵攻打鲁国,这时候鲁国的领兵的将领是曹沫,(注:曹沫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排第一个,有勇力,鲁庄公喜欢,是刺客的鼻祖,好像打仗不怎么样。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说曹沫就是我们中学读的《曹刿论战》中的那么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曹刿,总之研究古人会发现好像经常会出现人格分裂的人,当然也有可能军事理论家也经常打败仗,不一定靠谱。)曹沫前后和齐国打过三仗,连败了三仗,这次眼看鲁国要战败了,鲁庄公很害怕,就提出献出遂邑求和,齐桓公也就同意了。双方约定了在柯地会盟,执行鲁国献出遂邑求和的仪式。在将要盟誓的时候,曹沫拿出匕首跳上祭坛劫持了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强大,我们鲁国弱小,但是你丫的也欺负我们太厉害了。都已经打到我们的都城了,我们都城掉块砖下来砸到的地盘都变成你们的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本来是意得志满地准备来逼鲁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没想到败军之将曹沫居然不怕死,劫持了自己,不单遂邑拿不到,还要把夺得的鲁国的土地归还。可是这时候齐桓公看到齐国的管仲等将领,以及士兵都在祭坛下,都已经吓傻了,没法上来营救自己,所以没办法,好汉不吃眼前亏,齐桓公只好答应了曹沫。曹沫也很爽气,他看齐桓公答应了,就丢下了匕首,回到了自己面向北方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心不跳,谈吐从容,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齐桓公回到位置以后很后悔,没想到会盟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想要反悔不退还鲁地,还准备杀了曹沫。这时候管仲急忙跳出来说:“如果您在被劫持的时候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您个人是小小的爽到了,可是您在诸侯中就失去了信义,也将会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可以这样做。”于是齐桓公就归还了曹沫三次战败所丢的土地。

这个故事后来经过管仲等人的大肆炒作,诸侯们都听说了,都认为齐国守信义而愿意归附,于是齐桓公就成了春秋首霸。

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法律来看这个故事,会觉得齐桓公完全没有必要去归还土地,因为受胁迫签订的合约是可以不用遵守的,而且齐国作为大国完全可以继续找个借口再来打鲁国,还可以把这个面子挣回来。可是对于齐国来说,是强国,虽然在这件小事上受胁迫,但是在大势上实际上鲁国是受控制的。而当时处于春秋争霸初期,诸侯国还没有人有能力去统一整个中原,诸侯国最大目的是作为盟主,霸主,世界警察,从中获利。这时候齐桓公去遵守这个受胁迫的盟约恰恰是可以借机表现出齐国的信义,从而让诸侯国信服齐国作为霸主,愿意听从齐国的指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用现代的管理眼光来看这个故事的话,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做出了一个承诺,即使这个承诺对我们个人可能不利、不公平;但是只要它是符合道义的,正确的,有长期的利益的,那么我们必须实践它,因为往往这个时候会更加展现出我们的信誉,也更容易获得尊敬、和支持,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的故事。晋国公子重耳蒙难四处流亡,当时很多诸侯国都不接纳他,到了楚国以后,楚国国君楚成王热情地招待了重耳,并且问他:“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就开始打马虎眼,想蒙混过关说:“帅哥美女、金银珠宝,您什么都不缺;羽毛、皮草、象牙、皮革,都是您这里的特产。我们晋国能有的不过是您玩剩下的,我也没什么奇珍异宝可以送给你的,我该怎么报答您啊?”楚成王说:“不管,不管,我还是要你报答!”重耳说:“那如果您真的显灵,托您的福,假设我真做了晋国的国君,那么当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就退避三舍作为回报!如果您还是不放过我,那我再和您较量较量。”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玉看出重耳是个人物,将来会成为楚国的敌手,就建议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却说:“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生活简朴,言辞文雅符合礼节。他手下那帮人很有实力也很忠心,他很可能会振兴姬姓一族。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如果违背天意的话,一定会大祸临头。”于是楚成王就恭恭敬敬地把公子重耳送到了秦国。所以楚成王对于后来的公子重耳来说,不仅仅有礼遇之恩,还有不杀之恩。

后来经过重重磨难,重耳果然做了晋国的国君--著名的晋文公。五年以后,晋、宋、齐、秦四国带领军队进驻城濮,和楚军相对峙。晋文公对楚军很忧虑,也担心不知道如何应对那时候楚国给的恩惠。栾贞子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如果想着这些小恩小惠,会忘记奇耻大辱的,还是好好得和楚国干一仗吧。”

虽然楚国领兵的是丞相子玉,不是楚成王本人,晋文公还是根据当初的承诺退兵三舍,就是九十里。子玉以为晋文公是害怕所以退却,就步步紧逼,追了九十里。晋文公看楚国还不退兵,就双方约定大战一场。第二天,晋军先是击溃了楚军盟友陈、蔡的军队所组成的右军;然后以诈败诱使楚国的左军深入,击败了楚国的左军,就这样大败楚军。晋文公在大败楚军以后名声大振,成了继齐桓公以后的春秋又一个真正的霸主。

在这个故事里,晋文公把诚信作为一种武器,它既坚定了自己的盟友,鼓励了自己的士气,又起到了麻痹敌人的作用,所以看似吃亏的诚信实际上是不会吃亏的。

三.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这个故事就出于《资治通鉴》)

还是之前说过的那个选国相的魏文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正好在和群臣喝酒,正在兴致高的时候,这时候突然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来他和山林管理员(虞人)约好今天要打猎,于是他让手下准备好车架,要出门。左右都和吃惊说:“我们都喝得很嗨,外面又下那么大的雨,老大您这是要去哪里啊?”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员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了不能,但是我不能只管自己大酒大肉吃得开心,就不和别人说啊。”于是魏文侯就停了酒宴,亲自到山林管理员那里告诉他狩猎停止的事情。后来这个故事传开了,魏文侯就成了诚信的典范,魏国也成了战国初期三晋(韩、赵、魏)中最强大的国家。

我们现在看来魏文侯仿佛有点多此一举,他派个跑腿的跑一次不就好了啊。不行的话,他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发个米聊、留个语音、实在不行微博发个私信去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要大老远得冒雨自个儿跑一次啊?不过我们回头想想,我们每次迟到或者因为特殊的原因不能赴约,是不是都能及时和对方告知一下呢,这个已经不是诚信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基本需要做到的礼节了。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在很多时候,如果是下属赴领导的约,如果迟到或者不能赴约的话,我相信是能够做到的及时电话或者短信道歉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对于像魏文侯这样的领导,我相信他不告知也不会有人会说什么,那个虞人看到下雨了自然也知道老大不会来打猎;可是这个时候如果一个领导可以很认真去为这一件小事去解释的话,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领导很可爱、很可亲,也会觉得他很靠谱,不是吗?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告诉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领导们,诚信不仅仅是表明自己的品德,有时候也是个人魅力的表现。

四.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这个故事连我们中学的课本都有)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为了让秦国的百姓们相信他制定的法令,在法令颁布之前,就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大木头,下令说有能搬到北门的就赏十金。没有人相信他,于是他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估计相当于现在50万到100万人民币)。这时候有个二愣子想,搬根木头可以赚一套房子,搬就搬,有奖赏最好,就算没有赏金也没什么损失,于是就把木头搬到北门,然后拿到了五十金的奖赏。这以后商鞅才公布了他的法令,于是就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一举使秦国变成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