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资治通鉴>那些道儿> 第十四章 一个活生生的飞将军李广 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 一个活生生的飞将军李广 下(2 / 2)

李广的晚期遇到的是如日中天的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卫少儿与平阳县吏霍仲孺私通所生。汉武帝是卫青的姐夫,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汉武帝是霍去病的姑父,虽然关系复杂混乱,但是卫青、霍去病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抗争中难得的常胜将军),这一对舅舅和私生外甥的冉冉升起的时候,就是李广霉运缠身的日子。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又被任命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前后两次出定襄攻击匈奴。两次共斩杀匈奴人一万好几千人,诸将都多少有战功,很多人被封了侯。这一次战役正是霍去病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霍去病率800精骑首次参战,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十八岁的霍去病一战成名就被封为冠军侯,从这个封号就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了。

比起不待见李广的大将军卫青来说,霍去病简直是李广命中的煞星,自从霍去病横空出世以后,霍去病年年打仗,每仗必胜,打的匈奴人满地图乱窜,打得汉武帝连大将军卫青都看不上眼了,打得飞将军李广干走霉运,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这一次由于是后将军,连个敌人的毛都没遇到,徒劳无功的回来了。虽然没有功劳,但是也没有什么危险,可是接下去李广的日子就更难了。

两年以后,二十岁的霍去病就已经从冠军侯升为骠骑将军了,在汉朝这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武将最高官职,相当于全国军委第一副主席,三军第一副总司令。这年的夏天,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合骑侯公孙敖(就是之前和李广一起打败仗,损失了7成部队的公孙敖,也封了侯了)出北地,分兵两路出击;命令博望侯张骞(就是小时候我们读到出使西域的那个张骞,这个人外交本领绝对是天下无双,但是带兵打仗根本就是个二愣子)和李广从北平出兵,也分两路兵。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作为先锋,张骞率领大部队一万多骑兵随后到达。

行军几百里以后,李广的部队又遭遇了匈奴左贤王的大部队四万多人,马上就被包围了。大家要知道前面匈奴三个射雕手可以打败汉朝几十名骑兵,这次李广四千人对左贤王四万人,根本就是以卵击石。士兵名都万分惊恐,于是李广就派他儿子李敢率领几十个骑兵,冲入敌阵,直穿匈奴的骑兵阵营,又从左右两翼突出回到李广的阵营,和李广说:“胡虏易于而”(鬼子很容易对付啊)。每次看到这里我就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想这个画面如果拍成电影的话一定会非常的震撼,一个白马小将,率领几十个士兵冲向四万人的敌军,居然可以从中路冲进去,穿透敌阵,轻松得从左右杀出回来,然后轻描淡写的说一句“胡虏易于而”那是什么样的胆识、什么样的气略、什么样的武艺,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啊。

这时候李广的士兵才稍微安心了一下,李广布了个圆形之阵,面向外。匈奴部队发起了猛攻,箭如雨下(应该和电影《英雄》里的场景很像),汉兵死伤过半,并且箭矢也将用尽。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但是不要射,而李广自己用大黄弓射敌军的副将,杀了好几人,匈奴的军队的进攻才缓和下来。这时候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匈奴大军远远忘记骑着白马,手持大黄弓,意气奋发的飞将军,犹如神将下凡,弓弦响处必有匈奴名将落马,四万大军竟然也不敢前进,就退了下去。汉军也为李广的神勇气概所折服,士气也振奋了起来,虽然死伤大半,并且武器弹药也所剩无几了,但是阵型却更加整齐了。

第二天天刚亮,匈奴军又发动了进攻,汉军也在奋力的迎敌,这时候博望侯张骞的大军才姗姗来迟,匈奴军一看汉军援军到了,虽然这时候匈奴军在数量上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四万对一万多。但是他们的士气已经被李广的四千人所彻底打垮了,早就已经无心恋战,就撤退了。而汉军也非常疲惫,无力追击,而这时李广的军队几乎已经全军覆没了,只好收兵回朝。

按照汉朝法律博望侯延误期限,行动迟缓,应当处以死刑,用钱赎罪,降为百姓。李广抗击匈奴大军有功,但是损失过大,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这次战役是史书记载的李广最后一次的和匈奴大军的正面交锋,李广再次展示了他临危不惧的果敢,勇冠三军的豪情,也展示了他对大汉王朝的忠诚,和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决心。但是行军和大部队失去联系,孤军深入敌军重兵险境,造成几乎全军覆没的原因,也是他过于激进、追求冒险、不够谨慎的领导风格所造成的。

李广由于一直得不到册封为侯,就找私下到当时一个星象家叫王朔来咨询,现在我们称他们为风水师。李广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每次战役我都参加了。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分了房子的有好几打,他们中很多人才能还不如中级军官,和我大名鼎鼎的飞将军差远了。但是我却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长得比别人难看得不到封侯?还是我的本命就该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悔恨的事情?”

李广说:“我在当陇西太守的时候,一次羌人反叛,我忽悠他们投降,投降了有八百多人,我骗他们然后在同一天时间内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这都是我最悔恨的事情。”

王朔说:“天下最大的祸害就是杀死投降的人,这也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中国历来对于杀降这种事情都是非常忌讳的,认为杀降甚至比屠城还要不义。既然李广是私下里和王朔碰头,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很难理解,要知道当时对于臣子私会望气师是要杀头的。无论如何司马迁原原本本的记录了李广和王朔的对话,他也是通过王朔的口来批评李广杀降的做法(“祸莫大于杀已降。”),我想这件事也是李广人生的一大污点。

【李广之死】

两年以后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从俘虏那里获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于是汉武帝下令大举进攻匈奴。李广也请求出征,一开始汉武帝觉得李广老了,(当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没有同意,后来李广再三上表请战,汉武帝就封他为前将军。但是汉武帝背地里又跟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命又不好,(这里司马迁用了“数奇”二字),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特别迷信,他说李广的命特别背,不要让他和单于对敌,不然恐怕抓不住单于。于是卫青吧李广调到右路和赵食基一条路,自己带领另一个败军之将公孙敖(就是之前和李广一起打败仗被贬的那位)一起去追击单于。这时候李广几乎是泪中带血的请求卫青让他做先锋,《史记李将军列传》这里写的特别感人,李广说:“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意思是,我李广从参军以来一直和匈奴人打仗,今天才有机会和匈奴单于面对面交锋,我愿意打头阵,拼死战单于。李广是报了必死的信念,准备战死疆场也要一正自己的名声,可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他们这些少壮派,看不惯李广这种三朝的老将,于是卫青坚持自己的命令让李广到右路去。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广是一个坚持己见,和执着的人,他希望通过战争改变汉武帝对他的看法,可是汉武帝和卫青就是不待见他,没办法李广只能愤愤的退到右路和右将军一起从东边出发。可是东边的大军在水草缺乏的地方行军,无法快速进军,而他们的军队又没有向导经常迷失道路,结果落在了大军后面。卫青和单于交战,被单于逃脱了,也没有什么功劳;霍去病那里到又是风生水起的抓了匈奴连王爷带部队的一堆俘虏。所以卫青退回来找到李广和赵食基的时候估计也没什么好脸色,就派长史责问李广的参谋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

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参谋团也没有罪,是我迷失了道路我一个人去对质。”到了大将军的幕府,李广仰天长叹对自己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少年起和匈奴人大小打了七十多仗,如今有幸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和匈奴单于作战,可是大将军把我调去绕远路,偏偏我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天在折磨我吗?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我毕竟不能再接受那些刀笔小吏的审判了。”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所有的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是否认识,无论年纪老幼都为李广落泪。

【李广之析】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李广虽然有名,但是他的军功在中国历史名将里面还是排不上号的,我为什么要这么费那么大的劲,把李广的生平要写一遍?究竟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我想说的是,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看到的历史人物都是经过成千上百年的艺术加工所流传的,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形象,所以文学形象和历史里的真实形象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如果我们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历史人物就会太简单,太片面。就像我们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岳飞可是千古第一的忠臣啊。可是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实中去的话,情况就会复杂很多,岳飞虽然是个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忠臣良将,可是他就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动不动就甩摊子威胁领导,给领导脸色看,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领导能接受这样的刺头。

我们事后诸葛亮会说,如果我是曹操的话在临终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把司马懿除掉,不给子孙留下这个难题,这样也就不会有将来司马氏篡夺曹魏的天下了;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司马懿没有成为奸雄就被曹操杀了,那悲剧的忠臣名单中又多了一个司马懿了。

我这里选取了李广是因为我们的史书很少那么全面的介绍一个人,他的优点,他的弱点,他的个性。司马迁是怀着对李广深深敬仰和同情写下的《李将军列传》,而李广他是可以真实的代表着一类人的。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几个李广:

李广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下一章就要讲:如何用好你的李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