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资治通鉴>那些道儿> 第一章:《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2 / 2)

可是如果我们把书合上,回到现实中去,突然发现三国演义的方式完全是坑爹的啊。他除了在态度上,战略上给了我们些许指导以外,没有在技术上方法上给我们任何可操作的方式。按照书上所说,每个人都打上了个标签,对于领导人来说,诸葛亮的话就是100%应该相信的,如果没有诸葛亮那么庞统、徐庶、法正这些人是靠谱,其他的像糜竺、简雍、孙乾这些人就是办办杂事,打打酱油的。

如果是曹操,孙权,事情就麻烦些了,当然郭嘉、周瑜、陆逊是没问题的,司马懿、张昭这些人怎么看怎么用就是艺术的难题了。反正无论如何蒋干的话是一定不能听的。可是话说回来,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我们的智力还不如蒋干,《三国志》描述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三国志?江表传》),所以蒋干是要卖相有卖相,要口才有口才的聪明人,尤其在江苏,安徽一带是数一数二的偶像级人物。和小蒋同志比,笔者是远远不及的了,我相信大部分的读者应该也是自认为不如的吧,可是我们如何用不如蒋干的智慧来分析哪些才华超过蒋干百倍的人呢?

作为员工我们怎么识别老板是刘备还是刘璋,作为老板我们怎么去识别我们的经理是诸葛亮他们家这种几辈子鞠躬尽瘁的,还是司马懿他们家这种找到机会就会把老大一脚踢开,甚至还是像张松这种把老大卖了老大还等着数钱的;作为领导我们怎么知道属下是赵云、张辽这样的办事靠谱的家伙呢,还是像于禁、马谡这样卖相老好、腔调老好的,可是一到关键时候就掉链子的家伙呢?所以三国演义,只能作为小说不能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管理的指导性的手册。

而西方的很多管理经典,个人认为管理上、制度上、经验上都没有问题,可是在用人上,尤其是在中国他的实用性是有问题的。所以西方的大企业,尤其是非生产型的,需要创意和智慧的企业,无一不在中国遭遇滑铁卢,或者选择彻底的本地化,而又受到自己本国文化的批判。最近的例子就是ibm的贿赂门在美国受到sec的调查。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在思想、喜好、意见上表达是直接的,而中国人是委婉含蓄,甚至有时候时口是心非的。

我们也无法应用日韩的管理方式,日韩的方式是家长制,领导制,讲究无条件的服从。而对于中国企业家理解的来说,中国员工的心思又实在是太活络了(事实上大致也是如此),所以企业家们又无法彻底地相信自己手下的管理人员,总担心对方哪天黄袍加身就另起炉灶了,自己多年培养的对象成为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或者半夜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告诉别人你的粮仓在哪里。所以我们有无数的361度,安踏,贵人鸟,匹克,而老板们几乎都来自于同一个村子。

个人认为研究中国人,管理中国人的方式,还是需要借鉴我们老祖宗的文化和经验,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资治通鉴》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