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之北汉燕王> 第二百六十六章 封狼居胥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六章 封狼居胥 二(2 / 2)

同时,这支返回明州的队伍,还有着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他们将负责把七万匈奴俘虏押送回明州,教给田豫来处理。人口,始终是平定天下的重要因素,敖烈没理由把这七万匈奴人赶尽杀绝,把他们带回明州,和乌桓人杂居在一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乌桓人对匈奴人,没有汉人那样的仇视,但也绝对谈不上亲善,这些匈奴人被押送到明州之后,将会和乌桓人一起,逐步接受汉化,也算是融入汉族的一个跳板,避免了他们直接和汉人接触,进而激发起汉人的仇恨。等到他们被汉化的差不多了,大概已经是数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了,那个时候,相信汉人们对匈奴的仇恨已经淡漠了下来,再把这些匈奴人掺杂在乌桓人中,迁居到内地去,或者是让更多自愿到明州定居的汉人迁过来,进而完成民族的大融合。

当然,在这七万匈奴俘虏被送走之前,敖烈特意让诸葛亮给他们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了匈奴人南侵所造成的恶果,以及给汉人带来的巨大伤害,然后义正言辞的告诫他们,想要活命,必需服从汉人的领导,遵守汉人的律法,适应汉人的生活习惯。这些被敖烈部下的汉军,杀的胆寒的匈奴人,早已没有了反抗的心思,再加上呼厨泉临死前的劝告,他们也就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诸葛亮的思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出色的辩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从和敖烈共同学习了鬼谷十三篇之后,诸葛亮的辩论之术,已经是无人能敌了,即使是敖烈也只能甘拜下风。

处理好了伤兵和俘虏的问题之后,敖烈的思绪又回到了接下来的战斗中。于夫罗和呼厨泉,只是匈奴各个部落中,最为强大的两个,匈奴还有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存在,其总兵力加起来也有十五六万之众,现在敖烈麾下的人马,只有六万多人,这场持续的战斗,敖烈决定依旧采用智取的策略,能不硬拼,就尽量避免硬拼。把有限的兵力保存下来,投入到最后的决战中去,敖烈很清楚,计谋只能获得一时的胜利,如果不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把匈奴人打服了、打怕了,他们迟早会出现反复,叛出大汉的统治的。只有像征服于夫罗和呼厨泉两部人马一样,让他们从内心中感到畏惧,他们才会乖乖的听话。

在一番讨论之后,诸葛亮和徐庶各自献出一条计策。诸葛亮主张据守狼居胥山,构筑坚固的防事,同时派兵奇袭于夫罗和呼厨泉的部落,掠夺那里的军备和物资,充实到汉军之中。诸葛亮的理由很简单,匈奴人依旧强大,汉军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先前在把俘虏的七万人送往明州的时候,军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粮食都被太史慈带走了,现在军中的粮草已经岌岌可危,必须要进行以战养战式的补充,而失去了大量青壮年的于夫罗和呼厨泉两部,就是绝佳的掠夺对象。等到物资充实了,军中伤员的病情恢复了,在一点一点的对匈奴人进行消磨,铲除掉一些实力在中下游的部落,最后在和右贤王去卑等大部落作最后的决战。

而徐庶的意见则是采用流动作战方针,说白了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游走中,不停地消灭一些匈奴人的小部落,在消耗匈奴人总兵力的同时,避免和匈奴人提前发生决战,同时还能充实军备物资,同样达到以战养战的效果。

敖烈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诸葛亮和徐庶说的都有道理。其实敖烈对流动作战的方针并不陌生,在历史上,唐朝中期的黄巢就曾经率领一起起义军,在大唐的版图上采用过这样的作战方式。其积极的效果,和徐庶所说差不多,就是以小股兵力袭击敌人,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就像是滚雪球一样,在越滚越大的同时,还可以对敌人进行兵力上的消耗。但是这个方针也有一个最大局限性,就是没有稳固的阵地,一旦被敌人重兵包围,就会出现进退失据的困境。

所以,最后敖烈决定同时采纳两人的两种意见,在狼居胥山构筑防事的同时,派出吕布和赵云,分别率领部分龙骧军和血杀军的精锐,四下掠夺物资,第一个目标,就是于夫罗和呼厨泉的部落。同时,敖烈还让马超带领五千乌桓骑兵,昼伏夜出,探查附近各个部落的情况,锁定目标之后立刻回报敖烈,敖烈将亲自带领剩余的血杀军精锐和龙骧军精锐,与马超分为两翼,突袭那些人口在两万人以下的小部落。

因为于夫罗和呼厨泉全军覆没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所以汉军的行动,有着极强的隐蔽性。三天之后,吕布和赵云就载着大量的物资返回了狼居胥山,他们把两个部落的物资掠夺一空,足够敖烈大军一年的使用了。同时,敖烈和马超分进合击,三天内连续攻破了三个匈奴人的小部落,部落中的男女老幼全部赶尽杀绝,一个不留。这倒不是敖烈残忍,而是他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暂时保证消息的机密性,尽可能的掩盖于夫罗和呼厨泉战败身亡的消息,为汉军多争取几天恢复的时间。

如果是以前,敖烈肯定不会这样做,他一直主张善待俘虏,但那只是相对汉人而言,或者是相对和汉人并没有太多仇恨的异族而言,显然,匈奴人并不在此列。尤其是在经历过这么多次的生生死死之后,敖烈已经变得更加杀伐果敢了,他明白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的道理,为了保证汉军不受损失,他也只能亲手送匈奴人去地狱了。而且这样的雷霆手段,在日后,也是对匈奴人的一种心理威胁,让他们知道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为日后的决战打下胜利的基础。(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