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明朝第一弄臣> 第355章 运筹朝堂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 运筹朝堂上(2 / 2)

焦芳倒也识相,开始的时候还是通过刘瑾传话,到了后来,干脆就自己跑到军器司候着了,将投靠的意味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对士林间的舆论也是完全不理会了。

这样一个人,用起来倒也放心,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隐患,可只要谢宏能保持着强势,也不虞会发生什么变故。

因此,焦芳这个大学士也大体上敲定了,只是这事儿还没跟当事人说,谢宏觉得还是多晾他几天为好,也算是个小小的敲打吧。

可别看刘瑾当初叫的山响,可实际上投靠他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不得志的,焦芳的官职算是最大的了,此外也就是刘宇和曹元比较够分量。

刘宇是成化八年的进士,他原本算得上是刘健一派的人,他能升任右佥都御史就是由于刘健的举荐,不过他却算不上是这一派的核心人物。

他不得志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却是他与刘大夏的矛盾,当曰他总督宣大的时候,就是由于刘大夏在孝宗面前的举报,才导致了他被贬值,而后一直不得起用,只能在都察院混曰子。

因此,他与谢宏在感情上更亲近一点,谢宏直接把他的仇人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让他很有些感激涕零的意思。当然,混迹官场的人,大多不会单纯依靠个人感情来做出判断,刘宇会这样想、这样说,也不过是个拉近关系的手段罢了。

这个人,谢宏也打算用,不过想把他直接推到阁臣的位置怕是有些难,何况,谢宏还需要有人来掌控六部呢。

至于曹元,这人是成化十一年的进士,也是出身工部的,目前充任右侍郎,不过他的威望和资历甚至还在刘宇之下。

依曾鉴的说法,这人的能力也不算突出,想让他入阁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入了阁,也斗不赢李东阳,更稳不住局势。谢宏觉得与其勉强让他入阁给焦芳助威,还不如让他当个尚书,做自己的应声虫呢,焦芳的嗓门也很大,不需要人帮忙威势也足够了。

除了这三个人之外,刘瑾一派中值得重视的就只有张彩了。这人年纪跟唐伯虎差不多,才名也很高,而且早在弘治三年就中了进士,朝中多有人推崇他,其中甚至包括了吏部尚书马文升这样的人物。

他投靠刘瑾的原因比较传统,因为是同乡,然后得了焦芳的引见,这才投靠了刘瑾。根据谢宏的情报,张彩受到众人的推崇并非无因,而是他确实有真才实学,于是,谢宏也就顺理成章的把这个人纳入了视野之内。

虽说这些人的忠诚度难有保障,可只要他们正式投靠过来,那么也就不容于士林了。被谢宏重点的江南士人对李东阳等人都是大肆攻讦,何况这些个正式投靠谢宏的人?这些人完全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歼党了。

而李东阳的猜测也没有错,谢宏长远的打算,就是想让书院培养出来的新式人才逐渐进入朝堂,慢慢的把儒家的势力驱逐出去。

谢宏对儒家学说没什么偏见,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时候,儒家也不过就是其中的一支罢了,这个学说不适合治国,但却适合个人的修身齐家,若不是董仲舒等野心家忽悠汉武帝将其捧起,实际上儒家学说也不会对华夏造成多大的危害,反而有益也说不定。

但是在董仲舒之后,官僚们逐渐意识到了儒家学说妙处,并将其推崇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其中最妙的就是儒家的很多理论都是比较含糊的,可以从各种角度自圆其说,这就大大方便了掌权者的施政,只要他们愿意,政策怎么说都是对的。

正如后世法制越健全的国家,法律条文就更细致;越不健全的国家,法律条文就越模糊一样。太过细致的规则对普通人更加有利,而模糊的规则对执政者更加有利,儒家学术正好符合后者的要求。

依照儒家理念制订的大明律就是如此,里面相当多的刑律都是要依照审判官员的心情而定的,同样的一件案子,十个官员去判的话,很可能有十种结果,而且每一种都能说出来道理。

这不单给官员们渎职提供了便利,而且在朝争中也很好用,谢宏对这样的治国理念的危害也知之甚详,因此,在玩了一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栽赃陷害的把戏之后,他更是坚定了将儒家势力驱逐出朝堂的决心。

既然定下了这个目标,那么在时机成熟之前,只要将局势稳定住就可以了,现在委任的这些人,左右不过是些过渡的角色,也用不着有多高的忠诚度,而且,朝臣那边的动静也是要考虑在内的。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