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彀中记> 第三百三十六章 崇祯十七年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六章 崇祯十七年末(2 / 2)

现下李岩突然想到,自己已经有了权利,是不是应该照着陈政说的那样,先在大明的各地划上几个圈圈,在这些圈里先实施自己的那些想法,然后在看其他人的反应。

有了这想法,李岩便在新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天向宫中提交了自己的折子。他在这折子里写了崇祯朝时候朝中的一些弊政,然后又累述了因为这些弊政造成的民间流贼盛行,民不聊生的事例。指出大明若想走出眼下的困境,必须实施改革。若是不该,现下正般局势,两三年后就会又重新恢复到崇祯朝时的情况。然后他把自己的那些想法一条条的写了出来。诸如现下不收各地农税了,但是要结合即将开始的开海来收取海关税,内阁中也要新增加一个海关总署,专门负责这海关事宜。而他的新政,就要在临海的几处地方开始实施。选定的基础地方,也都是陈家早就标定好的。诸如天津卫、山东那边的青岛、松江府那边的上海县、还有福建那边的福州、广东那边的广州。

对于吏治,他又提出了一个培训机制。这样的提法自然是因为大明传统的选拔官员的机制根本不是以作实务来衡量的,而是以那些四书五经为基准的。这样选上来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做实事的经验,反倒是要雇佣一些绍兴师爷什么的。朝廷白白养了这样一些人,到时候还不做事。

当然他也不是把所有的读书人都一竿子打死的,他在奏折中写道,可以把现有的已经考上举人的士子们重新选拔,进入那所谓的培训学校学习,合格的加以录用,都是要从基层做起的。不合格的就不录用,不过以后可以再考。

至于朝廷科举的内容,也是要适当的改变的。今年就不能改了,因为天下间的读书人都是按照这老一套路读书的。明年也是不成的,但是后年是一定要改的,考试的内容要淡化四书五经,而要把如何做示实事列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这样一来,洋洋洒洒的写了很多。交给新皇帝看了之后,那朱慈良也是不知道他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只得问计于身边的小春子。小春子的回答自然是要迎合李岩的。他可是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就这样,李岩的这施政纲领便被批准了。但是这是要印到邸报上发送到大明各处的。皇上不清楚李岩这奏折中写的东西,但是那些江南士子们却是能看出来。一见到要改革考试的内容,一些人就不乐意了。因为按照李岩这样的做法,南边的士子们可就没了什么优势了。考实务的话,还用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人干什么,干脆让那师爷们去得了。不过有人不高兴,也有人高兴。那些有实际办事能力的,但是又不太擅长咬文嚼字的,倒是非常乐意朝廷这样改。

至于在松江等地的开埠,则是早就通告过的。江南各地的大豪们对上海和

福州以及广州都是知道的。这几个地方原本就是江南货物出海的口子。天津卫也是熟识,那里要开埠,对于他们南方这些人来说,倒是没什么念想。可是这青岛是哪里啊,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呢。众人都是疑惑不解。后来才有人打探到,原来这青岛就在山东境内,在胶州湾里新建成的一个城市。再后来少数的几个人才知道原来这青岛是陈家早就建好的。这样一来,他们自然是知道了这朝政是被谁把持的了,然后自己做事也是有了许多分寸。

当然,知道这内幕的还是少数的,更多的人不知道这些,最后倒是碰了许多钉子后才知道应该如何做。

十二月初一这天,朝廷的邸报上公布了五处的海关负责人。很多新名字出现在众人面前。海关总署的署长是一个叫陈利的人,而此人又负责上海县这边的开海事宜。还有一个人也是引起了江南大豪们的注意,那就是福建那边的海关是由一个叫郑森的人负责的。有门道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郑森原来就是福建总兵郑芝龙的儿子。至于其他几处,众人也是陌生的很。不过常年在生意场上混的,在江南官场上混的,都是明白一个道理。既然已经有了名目了,那就要赶紧往上跟着,谁跟的早,谁就发财早。大明官场,向来如此。到时候要是把那关长什么的打点明白了,自家出海那就是稳赚不赔了。

可惜众人这次的算盘倒是没有打对,有这种想法的后来都统统的碰到了钉子。因为这几处开海的地方,都是法制严明,竟然丝毫没有什么面子可讲。

崇祯十七年,发生了许多事。到了年根底的时候,出了这开海的事情外,朝廷又公布了一个新的法案,成立什么中央银行。说是以后不准私人铸造银子了,由朝廷统一铸造新币,以后所谓的火耗的说法也是没有了,朝廷的官员都在各地的银行分号来领取俸禄。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