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逆天换明> 第五百五十二章 军民齐动员,为了平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五十二章 军民齐动员,为了平辽(2 / 2)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特别是东江军,更加倚重火力,弹药的消耗很大。而且,十余万大军,一天光吃喝,也需要巨量的物资。</p>

为此,东江镇已经动员了数万民兵,全力保障陆路运输,海州是最大的囤积基地,鞍山堡则是最大的中转站。</p>

“这是最后的辛苦和付出,建虏必灭,辽东必平。”郭大靖给毛文龙写了回信,不由得暗自发狠保证。</p>

后勤能够保障,最大的助力还在于水师,或者说是征用而来的大小船只。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减少了路上的损耗,使得东江军物资充足,战意昂扬。</p>

哪怕是从物资的消耗上,郭大靖也不准备再把战事拖下去。</p>

而从时间上看,继续深入沉阳地区,部队还可能就地取食,减少粮草物资的携带,提高速度和机动性。</p>

郭大靖稳定了情绪,拿过各部队报上来的数据,进行着计算,对各部接下来的任务,也有了大致的安排。</p>

明天便是军议,也将展开后续的军事行动,给建虏以沉重而致命的一击。</p>

………………</p>

秋风萧瑟,温度却很适宜。眼瞅着路旁已经泛黄,马上要收害的庄稼,令人顿时生出安心和喜悦的情绪。</p>

东江镇的地盘种的多是土豆、黑麦、玉米,前两种属于早熟品种,与其它的作物拉开了收割的时间,这对于军民齐动员的影响,并不是那么严重。</p>

张膀赶着马车,与其他民兵一起,运载着粮草物资,过了鞍山驿,景色变化,心情也随之而变。</p>

“建虏不种庄稼嘛?”坐在车辕的张膀很是奇怪,虚挥了下马鞭,开口说道:“这地都荒着,看得可惜。”</p>

同车的民兵年纪较长,可也只有四十来岁,嘿然笑道:“这还用问?建虏肯定是觉得守不住,还不浪费力气,种了庄稼给咱们留着。”</p>

张膀眨巴眨巴眼睛,点头道:“老哥说得在理。这么说来,平定辽东,应该是不成问题,明年就是太平年月了吧?”</p>

“那是肯定的。”中年民兵摸着颌下的胡子,沉声说道:“也不看看是谁领兵作战,也不看看咱们东江军有多少人马?建虏蹦跶不到冬天了。”</p>

张膀似乎得到了心理安慰,脸上带着笑意,身上也觉得舒爽轻快,说道:“十几年啦,终于能够天下太平,能过安心的日子了。”</p>

“是啊!”中年民兵发出慨叹,微眯着眼睛,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死了那么多人,乱了这么多年,终于是熬出头、看见亮儿了。”</p>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战乱的大环境下,整个辽东,没有人不受影响,而遭遇到惨事的更是数不胜数。</p>

虽然这几年在东江镇的地盘,也算是安居乐业,越来越不担心建虏打过来,可到底还是不能完全安心。</p>

老百姓怕的就是战乱,怕的就是流离失所。如果能安生过日子,苦些累些,吃得差些,也没有关系。</p>

何况,这些年来,东江镇军民的生活水平都在稳步上升。只要你勤劳肯干,不仅饿不着,还会不断地增加积蓄,存有余粮。</p>

官府已经广为宣传,平辽之后,至少五年的政策不会改变。</p>

而平定辽东,对军民们意味着增加了大量的田地,意味着你想耕种多少,都可能得到满足。</p>

张膀望着前方,车辆一眼望不到边,感慨道:“前几年还没有这么多的马车,也是到今天用的时候,才发现大牲口的数量已经增加了数倍。”</p>

中年民兵笑了笑,说道:“这不稀奇。平常人家好好干上年,不遇大灾的话,也差不多能添置上牛或马。”</p>

说着,他转向张膀,问道:“你家里难道没有添置大牲口的念想,有一头牛,可是能多耕几十亩田地呢!”</p>

张膀赧然地笑了笑,说道:“谁不想有头牛耕田,又能多种地,又能省力气。也不说瞎话,家里攒了些,想着再贷款。辽东平定后,就添置耕牛,种上百八十亩田地。”</p>

中年民兵连连点头,笑着说道:“都是差不多的想法。平辽之后最不缺的应该是田地,趁这好机会,给子孙后代也攒个家业。”</p>

土地对于农民是最宝贵的资产,大明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这也注定了土地的稀缺。</p>

平辽之后,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天赐良机。现在没有地主,没有兼并,官府对于田地分配是公开的、开放的,只怕地荒,只怕人少。</p>

而百八十亩田地,估计能保障百姓三代的温饱。除非生得太多,人口增长太快。</p>

按照目前的赋税标准,老百姓是多耕多得,那谁不积极,谁不抢着把田地先占上?</p>

张膀咧开嘴,憧憬着将来,缓缓说道:“俺家是定辽右卫的,也想着回到家乡,安心耕种,享受太平。就是还有点担心,担心建虏还会窜犯。”</p>

“嘿,说得是平辽灭虏,你还担心个啥?”中年民兵一哂,撇嘴道:“俺家乡是定辽后卫的,比右卫还要靠北,俺都不怕。”</p>

家乡是深入人心、刻入骨中的,不一定多么富庶,可那是祖辈生活的地方,自家居住在那里,总有熟悉的感觉。</p>

东江镇军民的原籍是遍布辽东的,虽然也有部分人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之地,但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回到家乡。</p>

而有这种想法,并盼望着能够实现的,并不只是东江镇的军民,还有因为战乱而逃离辽东,在山东、直隶等省打熬求生的辽人。</p>

虽然已经有很多大胆的,或者是在外熬不过的辽人提前返回了辽东,但只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数量。</p>

可以预见,平定辽东之后,将迎来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移民潮也会出现。被东江镇优惠政策吸引的,可不仅仅是返乡的辽人。</p>

长长的车队向着辽阳逶迤前行,民兵们运输的车辆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粮草物资,还有他们对平辽的期盼和热情。</p>

简单地说,那就是受够了。十几年的战乱,终于有了结束的希望,谁都想早享太平,谁也不会埋怨出工出力。</p>

而在东江镇的地盘上,秋收已经开始,主要就是土豆和黑麦这两种早熟的品种,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p>

由于发动大决战,由于抽调民兵助战,使得秋收成了全民的工作。不管是男女老少,只要能劳作的,全部都下地干活。</p>

</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