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逆天换明> 第五百五十章 只用死守,报捷京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五十章 只用死守,报捷京师(2 / 2)

果然,崇祯龙颜大悦,立刻下旨,命登来巡抚孙元化全力供应东江军所需,又拔调了一批粮草物资,上千匹战马,以示嘉慰。</p>

激励拿出来了,崇祯的急性子毛病又犯了,左盼右盼,就等着胜利的捷报。</p>

王承恩委婉地答道:“想必是还未有战果,或者是捷报正在路上,应该很快就会送到。”</p>

崇祯微微颌首,说道:“希望东江军能不负朕望,今年便能平辽灭虏,明年的辽东便能太平无事。”</p>

王承恩想了想,陪着笑说道:“皇爷英明,今年的辽东不也是太平无事?奴婢看来,万岁全力支持,且不吝封侯之赏。东江军以平辽报君恩,那是肯定的。”</p>

今年确实很消停,这是指辽东而言。建虏被东江军完全压制,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p>

崇祯除了尽力调拔物资,满足东江军的需求外,还真的没听到什么坏消息。</p>

尽管农民起义军让他糟心,但他依然认为拿着锄头造反的老百姓,只要认真对付,不会成为心腹大患。</p>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为了能节省下巨额的辽饷,崇祯比东江镇更加迫切地希望平辽成功。</p>

所以,东江军的提前行动,给崇祯带来的只有惊喜和赞赏。</p>

听着王承恩的恭维,崇祯微微一笑,矜持地说道:“赏罚分明,才能激励士气。若平辽成功,晋爵封侯,朕不吝啬。”</p>

平辽灭虏,不仅关系到大明兴衰,更是崇祯作为明君最好的证明。三朝未靖,在他手中结束,难道称不上英明神武,难道比不过三大征的万历老爷爷?</p>

停顿了一下,崇祯又补充道:“有东江军这百战雄师,何愁插部不灭,何愁民乱不平?”</p>

最凶悍的建虏都能扫灭,被建虏打得西窜的虎墩兔,也不在话下。那些造反的泥腿子,就更不是对手了。</p>

尽管对于东江军的忌惮还在,但两害两权取其轻,崇祯还是认为有东江军保底,这江山还是坐得稳稳的。</p>

当然,如何能让东江军效忠,如何使用东江军,对于崇祯和朝堂官员来说,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p>

慢慢解决吧,崇祯还知道轻重。平辽是第一要务,制约东江军则要往后排。总不能继续压制,让建虏猖獗吧?</p>

攘外必须安内,宁与外贼不与家奴,这样的思想,在现在的大明还没有。</p>

何况,辽镇的不堪,被崛起的东江镇取而代之,也使得皇帝和朝廷不得不依靠东江镇完成平辽大业。</p>

毛文龙或许跋扈,但崇祯不相信他敢造反,不相信他敢作乱臣贼子。</p>

或许,这才是崇祯的底线。历史上的明末,军阀已经不可避免,有很多还是崇祯自己造成的。</p>

比如左良玉,比如吴三桂等等。由此可见崇祯的心理,与末世的封建帝王的垂死挣扎都是一个样子,病急乱投医,一切只为眼前。</p>

王承恩连连赞同,恭维着崇祯的高瞻远瞩,知人善任。三朝未解决的辽东之乱,终于要在崇祯手中得以彻底解决。</p>

除了建虏,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也正在逐渐扑灭,这又成了崇祯的功绩。</p>

正在此时,有太监急报,辽东八百里军情,由监军太监方正化上奏。</p>

崇祯精神一振,有如打了强心针一般,赶忙让太监把方正化的急奏呈上来。</p>

王承恩看着崇祯的脸色,由急切到晴朗,再到发出畅快的笑声。</p>

“好,很好啊!”崇祯放下奏疏,连声称赞,“郭大靖亲自率军充当先锋,一战光复鞍山堡,正向辽阳挺进。”</p>

王承恩赶忙露出笑脸,说道:“恭贺皇爷。东江军首战告捷,直逼重镇辽阳,平辽指日可待。”</p>

崇祯忍不住又笑了两声,起身在殿内慢慢走着,满身的疲惫似乎烟消云散,边走边缓缓说道:“东江军不负朕望,郭大靖果然是常胜勐将。辽阳虽是坚城,想必也不能挡住他们胜利的脚步。”</p>

王承恩连连点头,附和道:“东江军提前发动,想必是准备充分。从兵力上看,是占据很大优势的。攻打坚城,虽不是他们所长;守城,亦不是建虏所擅长。”</p>

崇祯看了王承恩一眼,笑道:“你未看过方正化的奏疏,怎知攻坚非东江军所长?鞍山堡作为辽阳门户,防御也很坚固,却被坑道爆破轰塌了城墙。”</p>

王承恩确实不知道鞍山堡战斗的具体经过,可又不能去拿奏疏细看,只好陪着笑脸,说道:“奴婢失言,委实是不通军务。不晓得这个什么,坑道……”</p>

“坑道爆破。”崇祯兴致盎然地纠正道:“挖掘地洞至城墙下,用火药轰开城池。多坚固的城墙,也如掀片纸。”</p>

“厉害,真厉害。”王承恩还是不太明白,可却连连咂舌,发出惊叹之声,“鞍山堡如此,辽阳、沉阳应该也不在话下。”</p>

崇祯轻轻摇头,显示着自己的见识,“哪里有那么简单容易。建虏也是有准备的,在城外挖掘绵延数里的壕沟。东江军浴血奋战,才得以接近城墙的。”</p>

王承恩露出感慨之色,说道:“将士们感念皇恩,才会如此英勇。”</p>

崇祯对这个马屁比较满意,说道:“朕要传旨嘉奖。让东江军再接再厉,完成平辽大业。”</p>

光传旨,没有点实际的?王承恩嘴上再次恭维,却有些腹诽。</p>

皇爷别的都好,就是有些抠搜。这也怪不得皇爷,谁让朝廷财政窘迫,让皇爷显得小气呢!</p>

崇祯坐回御椅,微仰着脸,陷入了乐观的思索。</p>

如果今年能够成功平辽,那明年的辽饷就能省下来了。至少,用不着那么多了。</p>

朕是明君,已经给了东江镇很多的优惠政策,想必他们也不会老是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要马要牛了。</p>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辽东一直是需要从内地运粮输饷的。</p>

毛文龙已经作出承诺,平辽之后,只要朝廷继续保持东江镇目前的政策,粮食却是不需要再由朝廷调拔供给。</p>

只这一项,朝廷便能节省大量的物资和钱财。要知道,粮食不贵,可千里迢迢的运费高昂。</p>

“只是平辽灭虏之后,这赏功银怕是所需极多。”崇祯突然又想到了钱财,很是肉痛,谁让他穷呢,衣服都穿有补丁的,吃饭都没有四个菜。</p>

“嗯,或许可以用封官晋爵来弥补。比如郭大靖,听说还有个小妾,再给个诰命也是可以吧!”</p>

</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